跳到主要內容區

歷史沿革

一、簡史

本校由日治時代的「臺南高等工業學校」於1931年開始,歷經光復後的改稱省立「臺南高等工業專科學校」,民國三十五年十月升格為「臺灣省立工學院」,民國四十五年八月奉令改制為「省立成功大學」,民國六十年八月改制為「國立成功大學」。至今,隨著校務的蓬勃發展,已規模壯盛,成果卓著,不僅在國內的大學工程教育中名列前矛,且名揚國際。

歷任院長芳名如下:

1. 若槻道隆 (20.1~30.8) 2. 佐久間巖 (30.8~33.3)
3. 末光俊介(代) (33.3~33.10) 4. 甲斐三郎 (33.10~35.3)
5. 王石安 (35.3~42.2) 6. 秦大鈞 (42.2~45.7)
7. 萬冊先 (45.8~47.7) 8. 羅雲平 (47.8~54.1)
9. 倪   超 (54.2~60.7) 10.史惠順 (60.8~63.1)
11.周龍章 (63.2~69.7) 12.石延平 (69.8~70.1)
13.馬哲儒 (70.8~76.7) 14.李克讓 (76.8~82.7)
15.歐善惠 (82.8~88.7) 16.王駿發 (88.8~93.7)
17.吳文騰 (93.8~99.7) 18.游保杉 (99.8~105.7)
19.李偉賢 (105.8~109.7) 20.蘇芳慶 (109.08~110.6)
21.詹錢登 (110.6~現在)    

二、各系成立時間介紹

省立工學院時期:
35學年度──本校創立之初,僅設有機械工程、電氣工程、應用化學、電氣化學、土木工程及建築等六系;其後電氣工程系改名為電機工程系,應用化學系改名為化學工程系,電氣化學系改名為電化工程系,其它照舊。
42學年度──電化系改名為礦冶工程學系;與美國普渡大學簽約合作。
43學年度──本院六位教授赴美國普渡大學研究,美方派五位教授來本院任教,各系教學及研究設施大幅改進充實。
44學年度──增設水利工程學系。
省立成功大學時期:
45學年度──有七個工程學系。
46學年度──增設機械工程研究所碩士班。
48學年度──增設電機工程及土木工程二研究所碩士班。
49學年度──增設機械系、電機系及土木工程系夜間部。
51學年度──增設化學工程研究所碩士班;同年第一階段工學院夜間部停止招生。
54學年度──增設工程科學系。
56學年度──增設電機工程研究所博士班。
57學年度──增設建築研究所碩士班及化學工程研究所博士班。
59學年度──增設造船工程學系、礦冶及材料科學研究所碩士班。
國立成功大學時期:
60學年度──增設都市計劃學系及土木工程研究所博士班。
61學年度──增設水利及海洋工程研究所碩士班。機械系增設航空組。
62學年度──增設工業設計學系,機械工程研究所增設博士班。
63學年度──礦冶及材料學系改為礦業及石油工程學系與冶金及材料工程學系。增設電機工程學系夜間部(為本院第二階段之夜間部教育)。
64學年度──增設水利工程學系夜間部。
65學年度──機械系航空組改為航空工程學系,土木系衛工組改設為環境工程學系,造船工程學系改稱造船及船舶機械工程學系,增設航空測量研究所碩士班。
67學年度──增設測量工程學系。
68學年度──增設工程科學研究所碩士班。
69學年度──增設環境科學研究所碩士班。
70學年度──增設礦冶及材料科學研究所博士班。
72學年度──增設航空太空工程研究所碩士班及博士班。
73學年度──水利工程學系改為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
74學年度──增設水利及海洋工程研究所博士班。航空工程學系改名為航空太空工程學系。
75學年度──增設環境工程研究所博士班。冶金及材料工程學系改名為材料工程學系。
76學年度──增設資訊工程、都市計劃兩研究所碩士班。
77學年度──增設醫學工程研究所碩士班。
79學年度──增設造船工程研究所碩士班。
80學年度──增設建築研究所博士班。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班。
81學年度──礦業及石油工程學系改名為資源工程學系,材料工程學系改名為材料科學及工程學系,礦冶及材料科學研究所分為:資源工程研究所及材料科學及工程研究所,增設資訊工程研究所博士班。
82學年度──增設工程科學研究所博士班,造船工程研究所博士班,醫學工程研究所博士班。
83學年度──增設都市計劃研究所博士班,測量工程研究所博士班,製造工程研究所碩士班,航空測量研究所改名為測量工程研究所,造船工程研究所改名為造船及船舶機械工程研究所。
86學年度──增設資訊工程學系大學部。
89學年度──增設工業設計研究所博士班。製造工程研究所博士班、微電子工程研究所碩、博士班、工程管理碩士在職專班。
91學年度──增設微機電系統工程研究所碩士班。
92學年度──工學院改組,電機工程學系(含微電子工程研究所及新成立的電腦與通訊研究所)、資訊工程學系及製造工程研究所改屬電機資訊學院,建築學系、都市計劃學系及工業設計學系改屬規劃設計學院。造船及船舶機械工程學系改名為系統及船舶機電工程學系,測量工程學系改名為測量及空間資訊學系。
95學年度──微機電系統工程研究所改名為奈米科技暨微系統工程研究所。增設海洋科技與事務研究所碩、博士班。
96學年度──奈米科技暨微系統工程研究所增設博士班。
100學年度──醫學工程研究所增設大學部,並改名為生物醫學工程學系。
101學年度──增設能源國際學士學位學程、尖端材料國際碩士學位學程。奈米科技暨微系統工程研究所併入材料科學及工程學系中之奈微科技博士班。
102學年度──增設自然災害減災及管理國際碩士學位學程。
109學年度──增設智慧製造國際碩士學位學程。

三、學院簡介:

本學院創立於1931年,以培育高等工程專才為職志,系所領域及規模完整,其教育目標為「培養學生深厚理論基礎、創新實作能力、高雅人文素養、與宏觀國際思維,以造就術德兼修之一流人才」。本學院是台灣規模最大、歷史最久、領域最完整的工學院,目前有12個學系、2個研究所、6個碩士在職專班及5個國際學位學程/碩士班,涵蓋機械、土木及化材等三大學群。現有專任教師315人,兼任教師145位,學生人數共7,096人(含境外就讀學位生高達720位),其中大學部學生3,838人,碩士班研究生2,724人,博士班研究生534人。本學院具有多面向的工程專業與人才,鼓勵跨領域的教學與研究。畢業校友以其專業、樸實、勤奮及合群的特質,服務於國內外產、官、學、研各界,表現非常優異,並有卓越之貢獻,贏得「企業界最愛」的榮譽。

四、系所單位:

系所名稱 學士 碩士 碩專 博士   系所名稱 學士 碩士 碩專 博士
土木工程學系   工學院工程管理碩士在職專班    
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   生物醫學工程學系  
海洋科技與事務研究所       化學工程學系  
環境工程學系     資源工程學系  
測量及空間資訊學系     材料科學及工程學系  
機械工程學系   自然災害減災及管理國際碩士學位學程      
工程科學系   尖端材料國際碩士學位學程      
系統及船舶機電工程學系     能源工程國際學位學程  
航空太空工程學系   智慧製造國際碩士學位學程      
民航研究所         醫療器材創新國際碩士班      
            綠色應用材料碩士班      

◎ 表示有設立        本院另有「機械實習工廠」及「化工實習工廠」

五、教學研究特色:

本學院教學與研究並重。教學方面重視理論與實務的相互配合,同時深耕創新工程教育及培育跨域人才,參與工程教育認證,提升辦學績效。研究方面致力於創新與跨域合作,推動產學合作,務實產學連結,協助產業研發升級,創造產業價值,並以永續發展為宗旨。在落實在地需求及創造在地價值之外,強化國際連結與合作,拓展全球移動能量,為本學院教學與研究之特色。期許在現有教學與研究的基礎上持續耕耘,以成就具特色與競爭力之國際一流頂尖學院,為國家社會做出更卓越的貢獻。

六、國際交流:

本學院深耕及推動國際交流,強化國際連結與合作,建置國際化學習環境及設置國際學位學程,優化國際學生招生與敎學及研究品質。現有國際生720人,約佔本院學生10 %。

  • 設置國際學位學程,優化招生與敎學及研究品質
    現有國際學位學程包括能源工程國際學士/碩士/博士學位學程、尖端材料國際碩士學位學程、自然災害減災及管理國際碩士學位學程、智慧製造國際碩士學位學程、土木工程與管理國際碩士學程及醫療器材創新國際碩士班。
  • 簽訂雙聯學位,提供學生多元升學管道
    與美國普渡大學航太、機械系合作開設雙聯學位班;與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土木與環境工程學系簽訂3+2 (學士/碩士)雙聯學位;與印尼Universitas Sriwijaya土木系簽署3+2雙聯學位;與印尼Universitas Atma Jaya Yogyakarta工學院及土木系簽署3+2雙聯學位;與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結構工程學系簽署3+2 (學士/碩士)雙聯學位;與加拿大University of Calgary簽訂博士班雙聯學位;與印尼Institut Teknologi Sepuluh Nopember簽訂碩博班雙聯學位。
  • 簽訂學研交流協議,提供師生多元交流管道
    與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南伊利諾大學、華盛頓大學、凱茲西儲大學、加拿大蒙特婁理工學院、日本東京大學、東京工業大學、大阪大學、京都大學、鹿兒島大學、神戶大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等國際著名大學簽署學研合作交流協議或備忘錄,提供師生多元交流管道。

七、未來發展:

本學院為國內大學最具規模之工學院,是培養高級工業技術與管理人才知大本營,所培養的畢業生,不論質與量,皆屬上乘。畢業校友服務於國內外產、官、學、研各界,表現非常優異,已經為國家工業發展與經濟建設做出卓越之貢獻。未來將持續擬定教學、研究、國際化及產學等各面向策略,在既有之基礎上作更高層次之提昇。未來發展重點為:

  • 深耕在地國際化,拓展視野全球化
    • 加強與國際學研機構交流,延攬國際知名學者,推動國際化交流與合作任務。
    • 邀請國內外著名學者專家進行短期講學與研究,推薦師生赴國外大學或研究機構講學或研究合作,以拓展國際視野及提昇學術水準。
  • 卓越學術研究,穩健傳承精進
    • 延攬優秀師資,傳承卓越教學與學術研究。
    • 延聘優秀博士後人才,激勵教師及研究人員提升研究的質與量,達世界一流水準。
  • 創新跨域教學、培育專業領導人才
    • 課程整合與課程跨域整合,力求提升教學品質,培育專業與創新跨域人才。
    • 更新與改善教學與研究實驗設備,推動與整合現代化共用實驗室,加強基本學科,重視培養學生創意思考、設計、實驗與動手作之能力。
    • 培育學生具有正確的學習觀、生活觀、價值觀和國際觀之專業領導人才。
  • 實務產學鏈結,創造產業價值
    • 加強研究與實務鏈結,鼓勵跨域整合研究,發展產學合作計畫。
    • 加強與產業界合作,創造產業價值,提供研究人才培訓服務,成就產學共好。